|
核电不锈钢新产品SA-240M 321 不锈钢厚板超声波检测作者编辑: | 日期:2021-1-15 10:11:11 | 信息来源:
在奥氏体不锈钢超声波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难以判明缺陷性质,往往会使一些含有对使用条件是非危险性的、或者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可以被改善甚至消除的缺陷的产品被拒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可能忽视了一些含有危险性缺陷(如裂纹、分层类缺陷)的产品,对产品的安全使用造成潜在威胁。 在奥氏体钢板中的缺陷类型现列举出一部分常见缺陷的回波特征,以辅助缺陷定性评定。 (1)奥氏体厚钢板中的粗晶:底波高度损失增大、底波反射次数减少、底波消失等形式出现。 (2)奥氏体钢板中的裂纹:缺陷有一定延伸长度,起波速度快,回波前沿陡峭,波峰尖锐,回波后沿斜率很大,当探头越过裂纹延伸方向移动时,起波迅速,消失也迅速。 (3)奥氏体钢板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多为单个反射信号,起波较慢,回波前沿不太陡峭,波峰较圆钝,回波后沿斜率不太大并且回波占宽较大。 下面一种不常见,容易误判的一种情况举例说明:此钢种是供一重核电加氢反应器的核一级部件产品SA-240M 321 不锈钢厚板,UT不合原因分析 (点击查看大图) 3炉模铸钢锭共9支,制作坯料14块,按合同投入11块,余3块。 连铸坯轧制9块钢板,UT全部合格,模铸钢锭轧制11块钢板,UT不合6块,1块未检测; 共冶炼4个炉号,化学成分控制一致;连铸1炉,模铸3炉; 连铸坯轧制9块钢板,UT全部合格,模铸钢锭轧制11块钢板,UT不合6块,1块未检测; 按照炉号: 炉号B3403731 UT不合格比例为:4/5; 炉号B3403782 UT不合格比例为:2/3; 炉号B3403853 UT不合格比例为:0/2; 1块未探。 按照开坯方式: 锻造方式开坯UT不合格比例为:4/7; 轧制方式开坯UT不合格比例为:2/3; 1块未探; 按照钢锭: 整支钢锭UT不合格比例为:4/8,合格比例为:1/8; 一半UT不合格比例为:2/8; UT显示分为3类: 1、有缺陷波、底波下降,但单个显示面积能被75mm直径的圆形所包围。 按规定,这类缺陷属于记录性,但缺陷如果比较密集,且整板都有的话,按超标处理。 70*3000*5000mm 1块,50*2750*12000mm 1块。 2、有缺陷波、底波下降,但单个显示面积不能被75mm直径的圆形所包围。 这类缺陷属于超标缺陷。整板超过2处的,直接判废。 40*3000*9000mm 1块,90*2000*9500mm 1块,80*1800*11000mm 1块 50*2200*12000mm 1块。 3、无缺陷波、底波下降甚至无底波,面积不能被75mm直径的圆形所包围。这类缺陷也属于超标缺陷,直接判废。 50*2750*12000mm 1块 不连续部位取样分析 非金属夹杂物 分析结论: 1、有缺陷波的部位都能发现非金属夹杂物。 非金属夹杂物造成了基体的不连续,是1、2类显示的产生原因。 厚度大小造成底波下降的程度不同,面积决定了1、2类显示的面积。 2、无底波的3类显示部位,两个轧制表面晶粒细小,两个厚度1/4以内晶粒粗大。 晶粒粗大是造成声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晶粒细小、晶粒粗大两个部位的超声波检测对比可以看出。 造成该区域晶粒度粗大的原因尚且不明,但属于个例。 3、基体组织和非金属夹杂物均正常,因此与钢种和成分设计没有关系。 4、基体钢质纯净度很好,除了一些TiN夹杂外,其他A、B、C、D类缺陷很少见。 5、无底波的3类显示部位,两个轧制表面晶粒细小(约4级),两个厚度1/4以内晶粒粗大(约0级)。 6、在基准灵敏度下,缺陷是不连续的点装,但在同一直线上时,要把基准灵敏度提高24dB才能不漏判。 按规程提高6dB会出现漏检误判。 总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确认缺陷性质,还应采用其他无损检测手段,例如X射线照相(检查内部缺陷)、渗透检验(检查表面缺陷)来辅助判断缺陷的性质。 另外在工作中要多方面的了解自己所检测对象的工艺流程要多做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熟悉了检测产品的每一个工艺流程,在每一个环节容易出现什么类型的缺陷,怎么样去分析,对比,就要求在工作中要多学多问多总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904L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